參觀寶藏巖寺後,由廟後的樓梯旁穿出,就可看到國際藝術村的入口,這裡有警衛崗哨及告示,週二至週日早上11:00~22:00開放。
寶藏巖聚落是一個藝居共生的聚落, 1997年6月後,受到部分學者及民眾的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年,《紐約時報》將該聚落報導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並列。 2011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登錄寶藏巖聚落為該市「聚落」。乃非正式營造過程所形成的聚落中,由榮民、城鄉移民與都市原住民等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山坡地上自力造屋的代表,有歷史的特色。
步入藝術村,左手邊是門牌看板及郵箱牆,門牌看板標示著不同的駐站藝術家及辦公處所,而郵箱牆更是寶藏巖聚落的特色,由於聚落是由早期居民以自力造屋的方式興築的,門牌號碼並非有序的編排,對於當年的郵差送信是一大困擾,所以里長將所有的郵箱集中設置,讓郵差好投遞,居民好收信。
聚落的入口有一株年邁的龍眼樹,因為以往是聚落內孩童的鞦韆及攀爬對象,已失去了挺拔的姿態,為了讓龍眼爺爺能繼續,用鐵架做成拐杖,希望聚落的精神象徵能一直陪伴大家。
往前走來到三角窗,聚落的服務中心就在這裡,周末下午14:00及16:00的免費導覽就在這裡登記,這裡也有免費的驅蚊用品可以取用,讓你可以稍解小黑蚊的騷擾。
再往前行就可以看到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TMS),這是一個轉注於影音教育的實驗高中,首任校長李遠, 臺北市第一所立案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專門培育影視及音樂幕後人才。
沿著TMS對面的階梯往上走就可以到達十字廣場,這有有著藝廊及公共藝術,是個打卡的好去處。
拾階而上,在抵達廣場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秋紅肚房( 三貓俱樂部 ),兩位來自台南的女漫畫家,展出他們的作品及家常料理。
寶藏塔前眺望水源快速道路下方是TMS的校舍及居民住家。
沿著巷道往前行來到半樓廣場。
這是一棟因為颱風而受損的小樓房,現況保留成為戶外展示空間,今(2022)年的光節這裡有著一個虛擬實境的展出年的光節這裡有著一個虛擬實境的展出
半樓廣場的對面是聚落的大客廳,不定時有聚落介紹的影片播出。
往前可以看到一個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機槍堡,見證著當年的軍管歲月。
右手邊的階梯,引領著你前往一間CNN推薦的文創咖啡館_尖蚪。
文青風的個性咖啡館, 好好喝的宇治檸檬冰茶,"尖蚪"這間低調的店是寶藏巖聚落內極少數的隱密景點及休憩據點。
前面的廣場,牆面上的藝術創作吸引著目光。
二戰留下來的防空洞,變身成為音響效果絕佳的展示空間。
位於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的閣樓青年會館就在防空洞的對面,共有七間住房18個床位與一公共交流空間,提供台灣及國際背包客與旅人住宿體驗,並定期舉辦各式講座與活動。
過了閣樓,右手邊的良心商店,你可以自行投錢購買喜歡的文創商品。
低矮的隧道,是通往邊境廣場的道路,巷道的兩旁有著駐村藝術家的創作及展示空間。
往前行左手邊會看到當年李祐寧導演為拍攝電影"麵引子"所搭建的場景,過去寶藏巖是國內電影導演的熱門取景地,"南國再見,南國"、"少年耶,安啦"、"殺人計畫"、"醉,生夢死"、"大頭仔"、"小雨之歌"、"漂流天堂",日本導演三池崇史的"雨狗"、"汪洋中的一條船"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耳熟能詳的電影豆在這裡拍攝過。
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該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該團隊於1997年起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可免為拆除的「歷史聚落」。雖然歷經2001年底拆除臨水區部分住宅的挫折,不過終於2003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餘建築物的承諾。
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2004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仍有許多老榮民居住的該社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發起「藍色的河流」地景藝術創作計畫。也因為其特殊景觀與相關活動,2006年初,不但台北市政府積極籌畫「寶藏巖行動藝術村」活動,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列為台北市最特殊的景觀之一。
2006年六月底,知名邊緣性格藝術家吳中煒進駐寶藏巖,並以『社會運動即為行動藝術』為概念,進行一連串行動。
目前聚落建物約87戶,樓層數多為一至二層,2009年10月開放原住戶22戶進住,現為「特定專用區」,規劃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主題區,積極朝向「聚落活保存」之目標邁進。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2010年10月2日, 正式由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營運。
邊境廣場可以看到以往的磁磚地面,標示著過往的租屋空間。
沿著階梯上來,來到聚落的制高點,當年的一場火災後殘留的建築就在眼前。
當年的公共浴廁旁的藝術創作,兩個幸運餅乾的座位,是情侶們喜愛的留影空間。
登高眺望遠處的新店及景美。
有著天窗的走道,當年的媽媽們的家庭工廠,孩子們的讀書遊戲及聚餐的空間,空氣流通陽光充足是聚會閒聊的好所在。
寶藏巖藝術村中處處有著駐村藝術家的創作,沿路還可看到當年住戶自力造屋的成果。
山林裡的落果,路邊不起眼的植物種子,水果的果核,來到 「不歸鹿工作室」,裡面就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植物種子,這裡可見到阿勃勒、八角、孔雀椰子、苦楝…,分門別類整理於玻璃罐裡,對於整理收集分類狂而言,十分賞心悅目。
Kjohn的再生軍團, 利用3C與日常用品的廢品當創作的素材,運用想像力重新賦予新的價值,成為嶄新、前衛、獨一無二的創作。讓資源再生利用,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也讓創作與環保藝術更貼近大眾生活。
來到山城廣場,盡頭就是差事劇團的創作空間。門前的波羅蜜樹結果纍纍,在樹下通過要小心果實掉落,砸到會收傷的喔!
劇團旁的台階上有一道鐵轉門,旁邊有著聚落的藏寶圖,而旋轉門的另一側就是自來水園區,這是一個單向的旋轉門,只能由自來水園區過來喔!
山城廣場經過一個小橋過來,另一位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室,門前的開闊空間,又是個打卡的好去處。
順著階梯走下來,就來到了山城53號展間,旁邊的Merchanman Lab不是咖啡廳喔!這裡是駐村藝術家的攝影工作室喔!
沿著階梯往下走,我們就回到寶藏塔了,循著原路往三角窗走就回回到出口。
走回到龍眼樹爺爺跟郵箱牆這裡,有一道向下走的階梯,沿著階梯下去就到了居民的聚落"寶村"--寶藏家園。
下一篇再來聊寶藏家園吧!
相關連結: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https://www.artistvillage.org/
2022寶藏巖光節 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2434
播客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qefped561x0989xo615c5c
恰總的私特旅行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travewithchester
https://www.instagram.com/worldtravelwithchester/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sgF17xWndrQVPDxuisZw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351tqrok
痞客邦
https://travelchester62.pixnet.net/blog
恰總的私特旅行網站
http://sites.google.com/view/travelwithch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