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沿著小觀音山木棧道走過來,沿途看著小觀音山的原始林象,做著森林浴,呼吸芬多精,眼前看到了寶藏巖寺就在步道的盡頭。

20220320_085537.jpg

寶藏巖的小小山門就在一道駁坎上方,駁坎下方的通道通往寶村聚落。

20220327_140437.jpg

走過山門,右手邊是金爐,金爐後方是一道擋土牆,擋土牆後方原來有著軍管時期的軍事隧道,現在已封閉無法一探究竟了。

20220317_090300.jpg20220904_160311.jpg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又名游大川香田碑記、重修寶藏寺碑、觀音亭碑,立於1798年(嘉慶3年)。由該寺信徒游大川捐置田業記事,闡述原由、界址,以所得租穀充, 為佛祖香燈,其孫游觀瀾亦捐香燈谷三石,補刻於後。

20220320_085546.jpg

寶藏巖創建於17世紀,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亭,又稱「觀音巖仔」,「巖仔」在漳州發音為(giam ah),於泉州發音為(gu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主祀觀音大士,兼祀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城隍爺土地公彌勒佛地藏菩薩(配祀開山祖師大德、檀越主)等神佛。


20220320_085614.jpg

17世紀末,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正式統治台灣閩南人逐漸移民,其登陸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寶藏巖正是康熙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於「虎空山」所建。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廟內的褵虎石窗與1798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20220817_151703.jpg

日治初期的明治30年(公元1897年),寺方曾申請加入日本佛教的淨土宗,並於大正2年(公元1913年)改名為寶藏寺。到了大正15年(公元1926年),由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承接延續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體系)德馨法師(生卒年不詳)正式就任住持後,寶藏巖逐漸轉向曹洞宗,寺務也日益興旺,甚至成為當時期的曹洞宗名剎之一,極盛時期的信徒及門人不下千人。

20220817_151723.jpg

在寶藏巖的寺前和側面入口,還有一些日治時期信徒奉納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燈座,部分可見「昭和十四年」的刻文;寺內也還留存刻有「臺北觀音亭大正辛酉年造住持德馨領眾立」等字樣的金屬飾牌,都顯示著寶藏巖觀音信仰在日治時期的持續。

20220817_151620.jpg

寶藏巖的寺前和側面入口,還有一些日治時期信徒奉納而保存至今的日式石燈座,部分可見「昭和十四年」(公元1939年)的刻文。

20220817_151749.jpg

寶藏巖,又稱寶藏巖觀音寺、寶藏巖觀音亭、寶藏巖寺、石壁潭寺、觀音媽廟等。地址在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靠小觀音山(虎空山)小山坡而建,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觀音菩薩,安溪移民無不參拜。1997年8月5日, 由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寶藏巖」為市定古蹟。

20220817_151539.jpg

「巖仔」所祀的觀音常配祀善才、良女,壁上也常雕刻十八羅漢奉祀。

20220817_152258.jpg

現在的寶藏巖寺廟仍保有清代建築特有的長廊木結構,仍清晰可識的楹聯共有13幅,從落款可見且多為清代泉州、安溪等地移民信眾所獻。

20220817_151900.jpg20220817_151839.jpg

古物則有乾隆辛亥年間(公元1791年)的石柱、和道光年間的多對楹柱;

20220817_152034.jpg

寶藏巖的正殿主祀觀音佛祖,一年當中主要的慶典有每年農曆2月19日寶藏巖觀音佛祖的聖誕之日,許多附近民眾都會前來敬拜答謝;而觀世音菩薩的成道紀念日(農曆6月19日)和出家紀念日(農曆9月19日)、以及釋迦摩尼佛之浴佛日(農曆4月8日),也都會有較正式的祭典活動。昔日寶藏巖信徒廣佈,涵蓋大安、景美、木柵、南勢角等地區;每逢這些地區的廟宇舉行慶典,搬演酬神戲時,信眾也都會到寶藏巖迎請觀音佛祖金身前往參與。如今因為時代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或是因為歷史過程中曾遭遇的經營管理問題,現在寶藏巖的慶典規模已不若往昔。

20220817_152012.jpg

經過道光3年(公元1823年)、日治時期、戰後至今幾次整修,現在的寶藏巖寺以「廟中廟」的形式存在,將舊廟包覆在新建築體之中。

20220817_152110.jpg

廟中廟的屋頂上依然有著美麗的交趾陶及剪黏完善的保存著。

20220817_151812.jpg

但較具歷史性的古匾,則僅剩日治時期的「寶藏巖」(民國10年)和「註生殿」(民國22年)2方匾額。

20220817_152053.jpg

藻井,又稱綺井、天井、方井、復海、斗八等,台灣匠師稱為結網,是東亞傳統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故而得名,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 藻井一般由多層斗拱組成,由下而上不斷收縮,形成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外層方形或多邊型,頂心一般圓形,稱為「明鏡」。

20220817_152233.jpg

最具歷史價值的古物,要算是寶藏巖正殿內左邊壁面保存的清嘉慶3年(公元1798年) 由監生游大川所立之「觀音亭碑記」,或稱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游大川香田碑記。材質為觀音山石,原碑無題,額刻彤日祥雲紋飾;碑文內容主要為清代嘉慶年間信徒捐置田業以供奉觀音佛祖香燈的記事,並說明寺由始末、捐獻源由、和捐獻租榖之水田界址等;道光年間,其孫游觀瀾又再捐香燈谷三石,同樣刻載記錄於此碑之上。寺中所供奉的黑面土地公,則是用整塊黑色岩石雕刻而成,也是相當具有特色的文物。

20220817_152330.jpg

斗栱,又稱斗拱、枓栱、斗科、欂櫨、鋪作、蓮花托、牌科,朝鮮半島又稱栱包,日本稱為組物,是東亞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建築屋檐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東亞古典建築顯著特徵之一。

下一篇文章我們就要到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走走了!

播客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vqefped561x0989xo615c5c

恰總的私特旅行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travewithchester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orldtravelwithchester/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sgF17xWndrQVPDxuisZw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351tqrok

痞客邦

https://travelchester62.pixnet.net/blo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ster 恰總 的頭像
    Chester 恰總

    Chester 恰總的私特旅遊

    Chester 恰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